Wednesday, 27 November 2024

交大天文系成功举办高红移星系结构形成与演化会议

There is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

      2024年3月9-10日,上海交通大学天文系主办的高红移星系结构形成与演化会议在上海临港顺利举行,来自国内6个单位的30余名学者及学生参加了会议。

 

      作为此次会议的开场报告,北京大学的何子山教授以“Some fun things about galaxies and AGNs I have learned from JWST”为题,对高红移星系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何子山教授提到,高红移处恒星形成率约为30%,比近邻星系的恒星形成率高出10倍。这种高效率的恒星形成是实现有效超新星反馈的关键因素,导致了强大的星系尺度外流,比类星体反馈更为显著。这对金属的输送和银河系内以及宇宙间介质的增丰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JWST让我们看到哈勃序列形成初期的宇宙。在早期宇宙,高红移盘星系比例惊人地高。JWST近年来的惊人发现带来了一系列的重要问题:怎样定量测量高红移星系盘?怎样与近邻星系盘对比?在报告的最后,他讨论了一种被称为Little Red Dot的特殊高红移天体。它们极度紧凑,呈点状,尺寸不大于50 pc,通常没有任何宿主星系的迹象。其特殊的V形光谱能量分布说明它很可能是一个裸露的AGN,也表明大质量黑洞可能由气体在早期直接塌缩形成。

 

 

      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兆聿教授向与会者汇报了CSST白皮书的星系结构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概述了未来CSST巡天关于星系结构研究方面的主要科学目标。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王鑫研究员做了题为“Dissecting the Baryon Cycle and ISM Properties with JWST NIRISS and NIRSpec Spectroscopy”的报告,深入探讨了JWST对高红移星系的ISM(星际介质)的研究进展。上海天文台的Hassen Yesuf研究员做了题为“Exploring the Interplay of Structure, Metallicity, and Gas Content in Nearby Galaxi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igh-z Studies”的报告,介绍了其对近邻星系的结构、金属丰度和气体含量的相关性的研究成果。此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上海天文台、上海师范大学的师生也分别介绍了其在高红移星系结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期间,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涉及AGN、星系环境、结构参数测量等多个方面。通过这次研讨会,与会者不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各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载人航天项目、阳阳发展基金、上海市科委以及粒子天体物理与宇宙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