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3 August 2025
Tags:

There is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

(光启天文台周围的光污染,傅易拍摄)

       2023年4月21日,第六期光启论坛在理科楼5号楼8层平台举行。本次主讲人是致远学院本科生赵心怡同学,她为我们带来了光污染的科普知识,呼吁大家一起守护这片美丽浩瀚的暗黑星空。

       赵心怡同学按照定义与成因、分级方式、实际影响与治理策略的顺序,从多角度全方位向公众介绍了光污染。按照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光污染被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各自有不同的成因,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分级方式中,对业余天文学而言最常见的是波特尔暗空分类法,光启天文台所处的位置属于其中的7级(郊区-城市过渡带)。光污染对人体健康、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均有影响,不一而足。针对光污染的治理策略,赵心怡同学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国情,从立法、社区、个人等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倡议与讨论。

      今年4月15日至22日正值2023年的国际暗夜保护周。本次科普报告提高了公众对光污染及其负面影响的认识,激发了大家对暗夜保护的兴趣并参与到保护暗夜星空的实际行动中来。

There is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

2023年4月14日晚,第五期光启论坛在理科楼5号楼8层平台举行。本次主讲人是天文系博士生樊仕达,他结合自己丰富的天文观测经验,给现场公众分享了业余天文观测中的适宜观星时间、地点、目标源、观星设备等选取问题。

对于业余天文目视观测,尤其是在城市中想要进行入门观测的爱好者来说,如何确定合适的观测目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期报告将这个问题分解为“在哪里看”、“什么时候看”、“用什么看”以及“看什么目标”这四个小问题,并针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对应的解答。樊仕达同学详细说明了如何根据光污染判断环境、如何判断天黑时间、如何获得天体升落及最佳观测时间、如何获取适用于天文观测的短期天气预报,以及如何根据观测环境和观测设备去匹配合适的目视天体,并介绍了多款非常实用的天文信息查询网页、小程序和应用软件。现场听众表示收获颇丰,对今后的观星之旅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规划。

由于当晚观测条件较差,光启天文台的小望远镜未能开放。报告结束后,公众在志愿者们的带领下,参观了圆顶内的望远镜及相关设备,观看了光启天文台拍摄的历史图片,纷纷期待下一次晴好天气时,能用光启天文台的望远镜近距离欣赏璀璨的星空。

 

There is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

       2023年3月5日,第三期光启论坛暨物理与天文学院“格物问天”周末体验营天文会场在理科楼5号楼举行。本次活动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共计30名青少年在家长陪同下参与活动。

       天文系博士生王佳琪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太阳历险记”的科普报告。她以宇宙飞船穿越太阳对流区、辐射区、核心区的视角,带领小朋友们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阳探险之旅。她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了太阳的大小、结构、能量等天体物理知识,揭开了太阳演化与太阳黑子形成的奥秘。  

       随后,小朋友们在志愿者们的引领下,来到8楼的光启天文台亲身参与了太阳观测活动。天文系师生志愿者手把手教小朋友们体验天文望远镜的操作,细致讲解了望远镜的构造、使用方法,确保小朋友们安全观测到了太阳黑子和日珥。此外,大家还参观了光启天文台的内部空间,了解大口径天文望远镜的组成和原理,并欣赏了光启天文台所拍摄的月亮、土星、木星和流星雨等高清天文影像。

      最后,参与本次活动的师生志愿者和大小朋友们在光启天文台前合影留念。小朋友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对于奇妙的天文世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家长们也对本次活动给予了一致好评,并希望今后可以开展更多类似的科普体验活动。

There is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

      2023年3月3日晚,第二期光启论坛在理科楼5号楼506室进行。本次主讲人是天文系博士生樊仕达,他介绍了不同光路类型的望远镜的特点,以及望远镜的支架与跟踪系统的类型及优缺点。

      光学望远镜按光路设计,可以分为折射式望远镜(伽利略式、开普勒式)、反射式望远镜(牛顿式、卡塞格林式)和折反射式望远镜(施密特-卡塞格林、马克斯托夫-卡塞格林)。折射式望远镜成像稳定,操作简便,适合初学者;但存在色差,且受成本和制造工艺限制,无法造出大口径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口径大,无色差,可获得天体的高质量图像和光谱;但容易受空气扰动的影响,镜头一般是开放式,不易保养,且视场较小,有像差。折反射式望远镜则兼顾了折射镜和反射镜的优点,色差小、视场大、成像明亮。目前光启天文台已配备2台折射式、1台反射式、4台折反射式望远镜,主要用于太阳系内行星、月球的目视和变星、星系星云等各类深空天体的成像观测,可以满足天文课程教学和公众科普的需求。

     随后,樊仕达给大家详细讲解了光启天文台的几台望远镜的安装及具体操作方法。当天,大家还观测了火星和月球,观看了望远镜镜头下真实的月亮环形山和地形地貌。

 

There is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

       2023年2月24日晚,由光启天文台举办的“光启论坛”在理科楼5号楼506室如期进行,约二十余名天文爱好者参与交流讨论。第一期的主讲人是天文系本科生张璐瑶,她分享了由李政道研究所冯发波教授指导的大创项目--“用于单反测光的远程小型天文台建设”。

       从近年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科研人员更倾向于成本更低、精度更高的方法进行系外行星的探测,此时单反相机测光就成为了新颖且实惠的选择。该项目计划搭建基于Panoptes开源天文台控制系统的远程控制微型天文台,主要用于单反测光。利用单片机控制的Canon D5000或类似型号相机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后期可批量生产相关设备进行全天测光,从科学图像得到光变曲线, 并分析光变曲线得到超新星、高能暂现源、变星、凌星等时域信号以及相关参数。报告同时介绍了iTelescope望远镜时间的预订网站,未来将在此基础上设计交互网站、公众号等,可与科普和天文摄影结合,为交大科普活动提供资源。